董宇辉在嘉兴淋雨搞直播,这事儿乍看挺热乎。可你瞧他,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老夫子”,竟栽在区区粽子上,还连累小贝也“马失前蹄”,这光景,滑稽得很。更惹人琢磨的是,这次直播带货的“流水”,四千七百万,搁一般人那是天文数字,可跟他往日的战绩比,着实有些“滞涩”了。
这茬儿事,得抽丝剥茧,细细咂摸。为啥宇辉这回在嘉兴“折戟”了?莫非真是粽子这玩意儿太邪乎?依我看,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先聊聊这“粽子滑铁卢”。宇辉靠啥吃饭?靠的是肚子里那点墨水,靠的是口吐莲花、舌灿生花的本事。让他跟一个非遗传承人比拼裹粽子,这简直是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好比让爱因斯坦去参加掰手腕大赛,人家压根就没往这方面下过功夫。所以,他裹不好粽子,反倒显得真实,让大伙儿觉得,原来宇辉也有短板,挺接地气的。

再说这“流水”。四千七百万,已经能让不少小主播眼红到变形了。可关键是,大伙儿对宇辉的期望值那是拉满了的。之前动不动就破亿的销售额,已经把大家的胃口给养刁了。如今稍微“降温”,就有人觉得“乏力”了。

依我看,有几个梗节在作祟。首先是“边际效应递减”。宇辉刚冒头那会儿,大伙儿都觉得他浑身是宝,听他侃大山,看他吆喝,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可日久见人心,再美味的珍馐,天天啃也会生厌。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得不断地有新的爆点才能拽住他们的眼球。

再者是“内卷”。现在直播带货的角儿太多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观众的选择多了,自然就被稀释了。而且,不少地方衙门也在卯足了劲儿扶持本地主播,想把流量圈在自家地盘上。宇辉再能耐,也难以力挽狂澜。

末了,还得说说这“货品”。嘉兴粽子是地道土产,但受众面窄。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受粽子的风味,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采买粽子的刚需。而且,粽子这玩意儿,季节性太强了,端午节前后是卖得最火的时候,平时就只能算勉力支撑了。

所以,宇辉这次在嘉兴的“失利”,并非他一人的独角戏,而是整个直播带货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微观切片。流量红利逐渐见顶,行当竞争白热化,观众也变得愈发挑剔。要想稳坐钓鱼台,光靠情怀和文化那是不够的,还得在选品、营销、用户体验等方面精耕细作。

扯远了,话说回来,宇辉和小贝手忙脚乱裹粽子的那段,的确让人忍俊不禁。网友揶揄宇辉“凭实力单身”,这话虽损了点,倒也贴切。在直播间里,宇辉可以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可一面对小贝,立马就变成一块“木头疙瘩”了。情商这玩意儿,有时候比满腹经纶更管用。

实话说,我觉得宇辉这次“阴沟里翻船”也未必是坏事。它可以让宇辉和他的团队冷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探寻新的增长点。毕竟,直播带货这条道儿,不是靠一蹴而就就能走到头的,需要不断精进,不断革新,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
至于说这次浙江行能不能突破2亿,我觉得问题不大。毕竟,宇辉的底力还是在的。而且,这次“嘉兴乌龙”也算是给他做了一波免费的推广,没准儿反倒能吸引更多人来围观他的直播。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