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新中国的一份子,你一定不陌生“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口号,它是中央为我们勾画的宏伟蓝图,也是多年来党执政的重要原则,更是无数炎黄子孙的奋斗目标!
可如今的青年人蓦然回首,父辈没有能够搭上先富的末班车,自己的前路也是迷茫一片,后富似乎离自己遥遥无期。这让人不禁就有了疑惑,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究竟是哪些人?你又为何迟迟没富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历经磨难,举步维艰,许多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别墅靠大海的生活又何从谈起呢?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来才让人民依稀看到了些许希望。
依托着政策支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特区成功与国际接轨,发展极为迅速,勉强追上了时代的步伐。也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地区才有平台,也就有了八十年代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致以辉煌的人
走向富裕的道路千千万万,但每一条无不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唯有遍体鳞伤之后方能见到海阔天空。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八十年代的富豪归为以下四个大类。
首先是下海商人。商人在我国古代地位地下,这样的观念传承了有数千年之久,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成为商人也是很艰难的选择。
商人群体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门世家,另一类则是寒门子弟。
前者的成功有着极强的必然性,他们只需要编织关系网、打通堵点,就可以轻松利用信息差和价格差获得足够的收益,再利用收益扩大关系网和主营业务,收益将会呈现指数式增长,一个又一个的大老板便应运而生。

后者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他们的优势在于学识,精通各种各样的技能,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他们往往能够抓住一些微弱敏感的部分,借题发挥大赚一笔,欧罗福国际集团远东区总裁钟文先生便是典型代表。
第二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人,他们是真的勇士,不计后果发动冲锋,结果要么一飞冲天,要么家破人亡,他们的字典中没有“撤退”二字可言。
国产“马斯克”叶文贵就是一个投资失败者,在尝到茶叶贸易的甜头之后,放弃了家乡的铁饭碗投身到无尽的创业之旅当中,一心想要造出属于中国品牌的汽车,在数十年的沉浮之后居然以数千万的负债草草收场,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潜心于砖块方面的事业,通过烧砖就跻身上流阶层,成为所有人羡慕的存在。
这类人的精神无疑值得肯定,只是对他们来说选择往往比努力更为重要,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一条创业路是正确的,稍微不注意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第三便是有远见的个体户,他们的特征是走一步看十步,深谋远虑,能在一千万条道路中选择出最安全的道路,收放自如,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有长远的打算和目标。
同时,他们往往也是“铁饭碗”的拥有者,富有主见,不会轻易地做出冒失的选择,而一旦确保了后方安全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抓住机会果断进行投资。

看上去这是最接近“圣人”的一类,他们的数量是最少的,李嘉诚可以归为这一类,它先是投资于房地产,随后收购了英国的某家银行,一步一步走上了辉煌之路。
最后千万不要忽略了农民,历史已经多次告诉我们基数最为广大的农民拥有无限可能,而且彼时我国也很需要打好农副产业的相关基础,政策优惠不少。
少数农民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整个村落的人都组织了起来,形成大规模、有纪律的生产。
滑县王庄乡五兄弟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地盛产竹子,所有村民围绕五兄弟对竹子加工,普通的农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了附加值巨大经济作物,在他们的带动下村落的发展遥遥领先。

此外,还有从粮食、小麦以及养殖业等产品入手的农民,他们构成了养殖大户的前身,也是80年代的一股新生力量。
总的来说,在80年代我国确实涌现了一批富裕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沿海地区,通过背景、知识、勇气以及长远的目光等技能发家致富,是我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成就了辉煌人生。
那么问题又来了,那些穷人真的不具备这些品质吗?贫困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人在囧途
富贵于贫穷是相对的,有富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穷人,而且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和生活敏感的人,就不难发现80年代贫穷才是我国主旋律,每100个人中富人不会超过3个。
结合彼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大体可以将原因归结成3类。
首先难以否认的是底子太薄了。底子不仅仅是只财富方面的缺失,也是关系网上的匮乏,穷人没有底气去拼搏、去创业,更没有办法承担起失败的后果,仅仅是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
陈建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家里并不怎么富裕,退休之后设计了一款针对老年人的便携护具,以为能创业成功,不料几年时间内背下了沉重的债务,生活最拮据时只有几百块的生活费。

陈建英算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在80岁时遇到了机遇还清了债务,而更多的穷人只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相反,商二代郭子龙曾经也遇到了过低谷,可人家的底子摆在那里,扭转情况只是时间的问题,后面就靠着贩卖录像带将家族做大做强。无数个类似的例子摆在我们的先辈面前,接受贫穷的现实或许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其次是由于缺乏危机和安于现状。这里更多的是指有着稳定工作的那一批人,他们依然是在穷人的行列中,本有机会实现自我蜕变,迈向更高的阶层,却在关键时刻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彼时文化层次中等的学生,他们在国家的计划体制下能拿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收益也能养家糊口,但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面前原地踏步,妄想以“身份”为挡箭牌碌碌无为地过完这一生。
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贫困,也是80年代中最为可惜的一种贫困,他们离登天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一种是有想改变一切的雄心壮志,也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是客观条件限制让致富成了黄粱一梦,遥不可及。
客观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我国经济整体不景气、地域限制以及交通的不利。经济不景气很容易理解,当创业和现在工作的工资相当时,还有必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放手一搏吗?

地域限制也可以看成是当地的资源禀赋不足,在八十年代我国最穷的地方毫无疑问是西北地区,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西北地区黄沙漫天,农作物的栽培都很吃力,即使想要致富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案!
现实世界中没有“愚公”,不发达的交通让很多人一辈子都只能困守孤岛,无法见识到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缺少有效的交流,只能子承父业,一世为农民,世世代代也只能为农民。
除了上述三种贫穷的原因,有专家还从心理、历史以及经济等多个角度剖析过贫穷的原因,殊途同归,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底子薄、精神层面的不足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贫穷终究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转换的,进入21世纪之后,机遇如约而至。
21世纪是一个新的开始,社会主义爆发出了强大的活力,我国的发展态势有目共睹,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有了上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所定义的穷人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富裕。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那是一个没有贫富差距的世界,也就是说无论今后发展的趋势如何,也不管会遇到怎样能以跨过的大山,在未来的某一天穷人和富人终将携手并肩,一起为理想的乌托邦添砖加瓦。

至于那些80年代先富起来的人,这是他们应得的,资本、风险以及汗水,辉煌的背后也是数不清的付出和痛苦,与其羡慕、极度、恨他们,不如好好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富?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