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省安委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省教育厅组织的“白山松水安全行”采访活动走进延边州,就安全宣传进校园主题进行采访。

7时左右,延吉市延河小学家校护学岗警示灯已经亮起。执勤教师、交警、家长志愿者手持引导旗,护送学生有序穿过校门口的斑马线。
学生家长李美娜身着红马甲,手持护学引导旗站在校门口。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以前总担心上学路上不安全,现在加入学校护校队,看着孩子们蹦跳着安全入校,守护他们的平安成了我的责任,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她笑着向记者说道。这一幕,正是延边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的生动注脚。
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织密“防护网”
走进校门,记者就看到了与校舍平行的白色斑马线。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入学适应课程,学校设置了饮食卫生和个人安全两门安全课程。
延河小学校长谭红梅说:“上下学高峰期,我们实行‘五位一体’护学岗制,即学校领导在门口迎接学生、护校队负责校门疏导、值班教师巡查周边商铺、保安员着装持械上岗、警察协助维护交通治安秩序。”

据了解,该校68名教职工被划分到“校长—执行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护校队”五级责任网格中,每个岗位均标注了具体职责和巡查时段。该校“打造147模式交通安全进校园”项目曾获省级安全建设奖项,其核心正是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
这种“责任到人”的机制成效显著。多年来,该校校园周边交通事故“零发生”,并获评“吉林省生命与安全教育百家文化建设校”。
“每天放学前5分钟,各班教师会带领学生自查教室门窗、电器,这些细节已融入日常。”谭红梅坦言,通过“定岗、定人、定时”的“三定”机制,全校形成了“人人都是安全员”的氛围。
沉浸式教育: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与延河小学校的网格化管理不同,延吉市东山小学更注重安全教育的“体验感”,扎实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建设。
校长薛永刚带领记者走进校内的“安全实践教室”,墙上挂满了学生绘制的交通安全手抄报,角落里摆放着模拟灭火器和地震逃生装置。
“因为是老校舍加固,楼梯相对狭窄。我们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演练,比如消防疏散时,学生要弯腰捂鼻穿过‘烟雾区’,这些场景都是根据真实案例设计的。”

薛永刚说,该校编制的《校园安全“六化”工作手册》将责任细化为可操作的流程,例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要求:班主任需在5分钟内完成班级人数清点并上报。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模式,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前的30分钟都会进行常态化安全提醒。
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学校努力为孩子们营造平安、安心的成长环境。
全州联动: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
两所学校的实践,折射出延边州校园安全治理的内在脉络。
州教育局学校安全处处长于福利表示,全州教育系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扣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统筹推进各项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日排查、周调度、月汇报”机制,年初以来,全州共组织检查组315个,出动检查人员1188人次,检查学校919次;一键式报警装置与公安机关联网率100%,保安员配备率100%,学校封闭率100%;秋季开学以来,全州437所学校开展火灾逃生、地震应急、防暴恐等演练1089次……
这些举措背后,是州教育局“专题教育+文化浸润”的双轨策略——既通过“安全生产月”“反诈宣传周”等活动普及知识,又借助校园广播、手抄报等载体营造氛围。
“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于福利说。州教育局要求学校将安全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例如语文课增设防欺凌主题写作,科学课增设急救技能讲解等内容。
2025年反诈骗宣传月期间,全州开展“法制副校长进校园”活动217场,发放宣传资料5万张。
这正是延边州校园安全建设的深层密码——当每个孩子都成为安全网络的节点,平安的种子便在校园生根发芽。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刘源江文/图
编辑: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