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易雪通讯员郑学伟
从祭孔乐舞中身姿端正的舞生,到祭孔大典里执掌仪轨的礼仪指导,再到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中统筹全局的执行导演……在与祭孔大典结缘数十载的晏清看来,祭孔乐舞的独特魅力,始终根植于儒家思想的核心脉络。其中,编排里“礼”与“乐”交融共生的仪式感,动作间流露的古朴雅正之气,皆源于“中和位育”的处世之道与“礼乐相成”的文化内核。如今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祭孔乐舞,从文字注解到肢体语汇,从旋律腔调至仪轨细节,每一处设计都是对“承先师之志、修当代之礼”的践行展现。

一招一式皆循礼
祭孔乐舞的核心遵循
10月14日,连绵秋雨初歇,孔庙的青砖黛瓦间还萦绕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清冽又带着几分古朴的厚重。循着这份静谧步入位于孔庙西路的金丝堂,便见晏清正俯身立于场中,指尖轻引着动作轨迹,腰背缓缓下沉作示范,目光却始终落在舞生们身上,不时轻声纠正:“躬身时,后背一定要打平,半点松懈都不能有。”
“祭孔乐舞每一处设计,都要严格遵循《仪礼》规范,必须让音乐、舞蹈与祭祀礼仪达成高度统一。”谈及专业,晏清语气格外郑重。她进一步解释,祭孔大典传统的完整仪程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望燎、送神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有专属乐章相契,最终形成“以礼定乐,以乐成礼”的严谨程式。“单说舞蹈动作,也有讲究。”晏清补充说,抬手要圆、屈膝要缓,每一个姿态都力求传递出肃穆庄重的气韵,这正是祭孔乐舞独有的仪式感所在。
祭孔乐舞,是融乐、歌、舞、礼于一体的庙堂祭祀典范,自诞生起便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分量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文雅的颂词、古朴的舞步、平和的曲调,不仅完整呈现了古代雅乐“歌舞乐一体”的传统风貌,更将儒家“礼乐教化”的精髓蕴含其中,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今年的祭孔大典上,这份传承被演绎得尤为精妙。”晏清解释说,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乐舞告祭选用的八佾舞是《新编祭孔乐舞》第六篇章《天下大同》“讲信修睦,贤能其当。无争无战,美善斯扬。修齐治平,三光永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32字,在乐舞中化作“一字一舞”的细腻表达。“我们通过连贯流畅的32个动作,展示幅度的轻重缓急,让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与道德追求变得直观可感。”晏清说。

此次大典的乐舞编排,更在细节处暗藏深意。若说“礼乐相融”是祭孔乐舞的骨架,那“古朴雅正”便是其丰盈的血肉。在晏清看来,这份雅正,藏在乐器的选择里,藏在舞步的编排中,更藏在儒家思想的细微表达中。
“祭孔乐舞沿用古代‘八音’体系,以金、石、土、木、革、丝、匏、竹为基础,其中编钟、编磬更是核心乐器。”晏清解释说,“金石之声”的庄严音色,一响起便能将人带入古朴的氛围中。尤其在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上,以“天子长安”编钟为核心的钟磬合鸣,浑厚悠扬,“这不仅是音色的呈现,更象征着孔子思想兼容并蓄的集大成者风范。”
编钟鸣、雅乐起
让礼乐文化走出典籍、融入当下
作为大典核心的八佾舞,也将这份“雅正”演绎到极致。64名舞生“执羽秉龠”而立,32式字动作为形,与“讲信修睦,贤能其当。无争无战,美善斯扬”的四言颂词相和,“一字一舞”的细腻表达,让儒家追求的道德境界变得直观可感;而方阵行进间暗含的“天圆地方”布局,更将“中和位育”的思想融入动态的仪式,让古老的礼乐文化在当代这场“国之大典”的盛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要让古人的智慧能被当代人看见、感受到。”这是晏清十年深耕礼乐传承的心得,也是她推动祭孔乐舞“古乐新声”的出发点。如今,在保留古制核心的基础上,科技元素与场景拓展,正让这份古老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现如今,万仞宫墙前的虚拟卷轴大屏已成新亮点,配合幡旗飘扬与鼓号齐鸣,让游客一踏入便仿佛置身沉浸式的礼乐场景;全球“云祭孔”活动联动60多家文庙,打破时空限制,让海外游子也能在线上参与祭祀,感受文化根脉;而金丝堂恢复古乐传习所功能后,《金声玉振》《大成乐舞》等雅乐剧目复原展演,编钟、编磬的清脆声响不时萦绕庭院。

“我们每天11点在大成殿前的祭孔展演,也是对祭孔的当代表达。”晏清说,乐舞主题从“仁礼天下”延伸到“和合大同”,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边界,每一处创新都紧扣“呈先师之志,修当代之礼”的初心。
谈话间,金丝堂内的舞生们已能流畅完成整套动作,晏清站在一旁,目光中满是欣慰。十年间,她从礼乐文化的追随者,成长为传承者,而祭孔乐舞也在她与无数传承者的努力下,从古老的典籍中走出,成为当代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符号,让优秀传统礼乐文化的薪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