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耀眼》抄袭疑云:一场张冠李戴的乌龙,一场真实的行业悲哀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许我耀眼》抄袭疑云:一场张冠李戴的乌龙,一场真实的行业悲哀


《许我耀眼》抄袭疑云:一场张冠李戴的乌龙,一场真实的行业悲哀

  2025-10-16 00:34:35     简体|繁體
http://vip.993113.com/1094062.html

这个暑期档,电视剧《许我耀眼》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却在爆红的同时陷入了一场抄袭罗生门。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初被指控的抄袭对象《我们与恶的距离》,竟然是一场乌龙——人家根本不是台剧,而是一本挪威哲学著作!

这出闹剧背后,折射出当下影视圈怎样的创作困境?

先说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插曲。《我们与恶的距离》实为挪威学者拉斯·弗雷德里克·H.史文德森于202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主题是对邪恶现象的哲学分析,与新闻伦理或社会犯罪毫无关系。这一张冠李戴的指控,暴露出舆论场中多少人云亦云的跟风批评。

然而,拨开迷雾,《许我耀眼》确实面临着真实存在的创作争议。细心的网友扒出,剧中至少存在五处与不同作品的局部相似:赵露思饰演的女主角“报菜名”桥段,被指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经典场景高度相似;新闻主播的台词“新闻是历史初稿”几乎复制了央视主持人邹韵的演讲内容;假父母人设和阶层跃迁叙事,让人联想到韩剧《安娜》;甚至煤气中毒情节也被质疑模仿《请回答1988》。

面对这些指控,剧方支持者也有话说:片头特效被证实使用的是商用AE模板,合法购买使用,这在《仙剑奇侠传三》《爱情公寓》等剧中早有先例;而隐瞒身份、假父母等设定,在《还珠格格》等经典剧中确实不乏先例。

从法律角度看,“抄袭”认定需要满足“接触+实质性相似”两个要件。就《许我耀眼》而言,其都市爱情剧的题材内核与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完全不同,而单句台词、常见情节套路通常不被视为具有独创性的表达。

但法律不禁止,不代表道德无瑕疵。直接复制央视主持人的演讲台词,拼贴多部作品的情节元素,即使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抄袭,也难逃“融梗”的质疑。这种创作方式,折射出部分制作方对原创精神缺乏基本尊重。

值得玩味的是,此前《许我耀眼》剧组因盗用画手作品已快速协商赔偿并获谅解,显示出其对知识产权的一定尊重。但面对新争议,制作方选择沉默,这无疑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许我耀眼》的争议并非孤例。该剧以零宣发成为暑期档黑马,创下腾讯视频弹幕互动量破3亿的纪录,这种爆红必然伴随着巨大争议。某种程度上,这是所有爆款作品的宿命。

但我们需要区分合理的批评与恶意的诋毁。部分讨论已偏离创作本身,演变为赵露思与虞书欣粉丝的互撕,甚至牵连无关的家族企业争议。这种粉圈大战,无助于我们理性看待作品的真正价值。

平心而论,影视创作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所有创作者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关键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许我耀眼》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对创作底线的一次全民讨论。

当一部剧被网友调侃为“内娱拼好剧”,当观众能轻易指出五处以上与其他作品的雷同,制作方真的应该反思:这是创作共性,还是创新乏力?

对观众而言,我们也需要提升媒介素养,既不一味护短,也不盲目跟风批评。能够区分“题材撞车”与“恶意抄袭”,是我们作为成熟观众的基本素养。

《许我耀眼》讲述的是女性成长与婚姻博弈,与《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社会叩问本就是两条平行线。跳出粉黑大战的漩涡,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吸引眼球的情节,更需要独特的灵魂。

当热度退去,留下的是经典还是争议,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