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彭家庄站、程家庄站、唐冶站、唐冶南站(以上站名均为工程名)已完成移动5G-A通信覆盖,标志着这条串联城市东西的“黄金线路”在通信保障上迈出关键一步。作为济南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的核心工程,地铁4号线不仅承载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民生期待,更被纳入“智慧泉城”建设重点任务清单,“线路开通、信号通达”成为其投入运营的硬性指标。
山东移动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发展号召,严格落实省通信管理局“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要求,以通信先行的责任担当,将政策蓝图转化为看得见、用得上的优质网络服务,为地铁4号线的智慧运营筑牢通信底座。
然而,地铁场景的通信覆盖并非易事。早晚高峰时段,车厢内每平方米可能挤满4-5名乘客,大量用户同时刷视频、发消息、进行移动支付,对网络容量形成“洪峰式”冲击;而到了非高峰时段,客流量锐减,网络资源又面临闲置浪费的问题。这种“潮汐式”的容量需求波动,再加上地铁隧道的封闭环境、列车高速运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复杂建筑结构对信号的遮挡和反射,都给通信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攻克这一难题,山东移动迅速成立专项攻坚小组,抽调无线、传输、优化、动力等领域的核心骨干组成“突击队”,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攻坚小组首先利用专业路测设备和信号监测软件,对4号线已建成的站点和隧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拉网式”测试,累计采集信号数据超10万条。技术人员结合地铁的建筑结构图纸、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各时段人流分布模拟数据,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定位了隧道出入口、站台拐角等信号薄弱区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源,并绘制出不同时段的网络需求热力图,为后续的覆盖方案设计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针对隧道内的覆盖难题,技术团队创新采用“漏缆+分布式MIMO+3CC载波聚合”的组合方案:漏缆沿隧道壁敷设,确保信号能均匀覆盖整个隧道空间;分布式MIMO技术通过在隧道内布设多个天线单元,提升信号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3CC载波聚合则将三个频段的信号资源整合,大幅提升网络容量。此外,团队还引入了智能调度、负载均衡、分流协同等技术—当监测到某一区域用户数量激增时,系统会自动将部分数据流量分流至负载较低的频段或小区;当客流量减少时,又会适时关闭部分冗余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调配,既保证了高峰时段的通信通畅,又避免了非高峰时段的资源浪费,完美应对了“潮汐式”流量挑战。

此次地铁4号线的通信覆盖建设,不仅是山东移动在智慧交通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更为地铁场景的5G网络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经验”。其创新的技术方案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地铁通信中的容量波动、信号遮挡、干扰等共性难题,为推动5G网络在地铁场景的全面升级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山东移动将继续深化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的合作,在后续的地铁线路中探索5G+智慧安检、5G+车地通信、5G+AR导航等创新应用,为“智慧泉城”建设注入更强动能,用科技的力量让市民的出行更便捷、城市的运转更智慧。
责任编辑:王文馨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