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学家们在小红书上玩起一场大型问答游戏,这里是我们整理的精华问答实录_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AI科学家们在小红书上玩起一场大型问答游戏,这里是我们整理的精华问答实录


AI科学家们在小红书上玩起一场大型问答游戏,这里是我们整理的精华问答实录

  2025-10-08 23:25:56     简体|繁體
http://vip.993113.com/1093003.htm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硅星人)

作者|李楠

邮箱|linan@pingwest.com

最近一个月来,小红书上流行着一场Askmeanything的科技问答活动。这像是一场“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游戏,不少AI领域的专家,围绕相关话题跟网友们积极互动。

其中既有对学术问题的讲解,也有关于学习经验和科研建议的分享;谈到了对未来世界的看法,也给出了就业方向的分析。可以说既实用又有趣了。我们整理了一份涵盖十几位大佬的热门分享,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

上交&创智学院AI&具身智能副教授李永露

Q:纯文科生想在高中毕业那个暑假狠补Python和Java,慢慢转计算机,还有意义吗?

A:当然有意义。未来文理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就像当年计算机最初只有专业人士能用,如今人手一台电脑一样。AI也会如此普及。

Q:本科是信息专业,研究生想学具身智能,这两个跨度大吗?

A:本科学机械或控制的去搞AI都算跨度大,但其实软硬之间是对称的,交叉才是趋势。过去那种学科分界已经不太适用了。

Q:李老师您好!我即将读博,导师是做roboticmanipulation的。请问您怎么看现在非learning-based的方法?还有前景吗?我之后想去工业界。

A:这是个好问题。打基础的话,了解历史发展很重要,既然做这个方向,还是要学习和实践经典方法。其实没必要纠结新旧,关键看问题本身和上下文有没有变化。如果一个思路能推动进展,那就有价值。大模型带来了语言和视觉层面的泛化能力,这是确定的,但在planning类任务上,真正玩真机的现在还是要用传统方法的。

Q:我是海外硕士医学信息专业,现在在做AI4S(面向海外医院的模型开发,偏ML)。我想回国读博转到大模型方向,会不会跨度太大?目前对纯AI更感兴趣。

A:读博的话,现在LLM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主阵地主要在大厂。去学术界做,要看实验室的品味和方向选择。五年后的格局可能变化很大,建议谨慎规划。

1

前OpenAI研究员、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

Q: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往学术界发展?什么样适合去工业界?

A:喜欢写论文、教学生、愿意写本子的适合当老师;想多赚点钱的适合去工业界;有理想、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动手快速迭代、愿意牺牲短期收益的适合创业。

Q: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A:用GPT-5的时候记得开启thinking模式。其实核心还是多思考、多反思,少被碎片化信息牵着走。

Q: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taste?现在做AIGC方向是不是相对ML方向更难落地?感觉AIGC现在做agent的很少。

A:科研taste就是要多接触高质量的内容和报告,减少噪音,多思考。AIGC的落地其实很多,尤其在图片、视频等方向商业化很成功。AIGC和agent我理解上并不冲突,只是应用逻辑不同。

Q:您觉得下一个爆款agent产品会出现在游戏领域吗?

A:我不太觉得。游戏的逻辑和agent的逻辑差别很大。

Q:您觉得强化学习和大模型结合的场景,未来五年哪个方向最值得深入研究?

A:agent。

Q:新手只能看懂模型的数学结构(比如Transformer和Diffusion的原理、Loss设计、理论推导),但完全看不懂代码怎么办?

A:可以去Coursera上找AndrewNg(吴恩达)的课程学习一下。找一些讲得清晰的人带着你做作业、动手实现,入门会快很多。

Q:您如何看待《RewardisEnough》这篇论文,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多将强化学习模型应用于心理学、社会行为和语言等领域的研究?强化学习是否正在成为一种“大一统”的机制化解释框架?

A:大一统”听起来很诱人,但在工程实践里,大多只是个梦。

1

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宇翔

Q:端侧Agent有什么优势?

A:端侧Agent不是优势,而是在端侧设备算力受限的情况下,部署大模型不可避免会带来端云协同、数据隐私、个性化等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被解决。

Q:学统计学转AI有什么优势吗?目前把吴恩达的全套课程自学完了,基础的网络也能搭出来,但感觉工程能力很差,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

A:我觉得统计出身的同学基础很好,可以考虑做一些跨领域课题,比如生物信息、运动健康等。这些领域目前传统机器学习和统计方法仍然能发挥作用,结合深度学习可以形成优势。工程能力就只能靠多动手,多参加一些数据挖掘比赛。

Q:我是人工智能专业大一学生,感觉现在课程学不到东西,《人工智能导论》的老师完全照着PPT念,还没系统学过C++,该怎么办?

A:大学阶段还是要多自学。代码必须自己多写。我本科入门编程时,主要是跟着一个培训机构的视频学习的。

Q:想请教一下,实践中有哪些比较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哪些历史对话该保留、哪些可以丢弃?或者说如何进行记忆管理?

A:关于长短期记忆的更新管理,目前做法很多,但并不统一。我个人认为可以先对历史上下文进行识别,把长期高频的记忆转化为压缩后的文本或索引,存入记忆库,从而实现实时压缩。至于记忆判别,现在很多研究也在尝试融合脑科学范式和推荐系统中的“兴趣时钟”等方法。

Q:图学习未来的方向您觉得在哪块?

A:Science方向目前有不少令人兴奋的结果。另外,图基础模型的突破也值得期待,但可能需要对现有GNN做革命性改进,并在不同流形上进行新的探索。

Q:多模态大模型未来转向世界模型容易吗?

A:我认为多模态大模型是通往世界模型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1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林绍辉

Q:计算机相关专业饱和了,那新生值得去这类专业吗?

A:人工智能技术越发展越需要计算机人才。

Q:现在的发展趋势,孩子小学还要学编程吗?或者应该学人工智能?

A:学学编程可以的,编程是AI基础,而且能锻炼很多能力,如逻辑、动手,关键还得小孩能接受。

Q:AI的未来方向会是“超级智能体”,还是以分散的AI工具为主,通过智能平台协作?

A: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目前这几年,AI仍会以分散的工具形态为主,不同模型和服务在各自领域协同工作。但随着多模态融合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增强,未来的趋势确实会逐步走向“超级Agent”——具备更强的上下文理解、长期记忆与多工具协作能力的系统。

1

星海图联合创始人、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

Q:在当下,您觉得人的智能的本质是什么?(脑洞题哈)

A:结构化压缩,并通过经验反馈判断哪些信息可以被舍弃。

Q:老师如何看待PhD、Research、Sleep、Life之间的“不可能三角”?

A:那就——少睡一点吧。

Q:我在做多模态数据质量评价,想请问您觉得在具身智能研究中,哪些因素真正重要?是否有需要我们进行类似质量评价的要素?具身智能之间的通信是否是一个关键方向?

A:通信我觉得重要,但不是核心。关键还是看能否真正落地,以及是否具备泛化能力。

Q:在如今的算力时代,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当朝哪个方向努力?怎样才能将两者融合,最大化地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更大的价值?

A:加入创业大军,当CFO。

Q:AI专业细分方向中,哪个更好就业?

A:大模型~

Q: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有多大的可能性?

A:100%!但是时间待定。

1

清华大学网络研究院副教授邱寒

Q:您怎么看待AI安全和可信AI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在可信AI领域,除了安全,还有哪些方向在中国的大背景下值得去做?

A:一定要先讲定义。我认为“可信AI”(TrustworthyAI)是最终的愿景——也就是我们能像相信家人一样去相信AI。因此,国外很多课程其实叫TrustworthyMachineLearning,而不是单纯的“AI安全”。

Q:您怎么评价“检测AI生成文本”这件事?感觉学界目前并不太认可,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benchmark。

A: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根本无法准确检测一段文本是不是AI写的。因为以目前的技术路线,很显然无法跟上模型的进步;而希望又看不到,这就是问题所在。

Q:关于可解释性AI这个方向,您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A:这是一个好方向。过去每当大家卷不动模型能力的时候,就会投入精力做可解释性。但在大模型时代,这个问题变得既重要又困难。可以多关注一下Anthropic在这方面的研究。

Q:我是网络安全方向的研究生,想问邱老师:在大模型安全方面,除了传统的对抗样本、训练投毒、后门攻击等针对模型本身的威胁外,现在大规模引入Agent是否会带来更严峻的安全挑战?关键风险可能集中在哪些方面?

A:Agent安全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但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大家在概念和共识上都还不够统一。

Q:想请教一下,图神经网络、RAG和时间数据分析这三个方向,就未来发展而言,您更推荐哪个?

A:我个人更看好RAG或者DeepResearch方向。

Q:想讨论一个具体问题:如果在一篇A区期刊的论文中,作者只讲了思路,却没有代码,也没在GitHub提交任何实现,但我非常好奇想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A:直接给作者写邮件,礼貌地询问。如果不回,就再发一封,并cc通讯作者。这是常规且合理的做法。

Q:当前大语言模型最亟待解决的安全漏洞是什么?对于偏见、对抗攻击、失控自主决策等不同风险,优先级应如何划分?

A:这要看具体背景和诉求,很难有统一的答案。我个人认为幻觉(Hallucination)仍然是最有价值、但也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彻底解决。

Q:老师,我在对大模型进行Fine-tune之后,反而效果更差了,问题可能出在哪?

A:这很正常。你能拿到的开源模型,基本都是大公司花了巨额成本训练出来的SOTA(state-of-the-art)版本。自己微调,稍不注意就会“调坏”,效果更差是常见现象。

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韩晓光

Q:激光雷达如何与3DGS融合比较好?看到很多论文基本上都是在做SLAM,但现在手持式扫描仪已经很普遍了。手持融合雷达与相机输出3DGS,学术界好像还没看到特别好的方案,这是个纯工程问题吗?业界看起来也就几家公司做得比较好,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

A:我在想,激光雷达的点云对3DGS能提供什么帮助呢?因为3DGS总归是要拍摄多视角图像的,而在已有多视角图像的情况下,激光雷达得到的点云似乎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反而还会引入激光点云与相机之间的校准问题。

Q:怎么去制定研究计划呢?我是本科生,准备申请PhD,但感觉四年的3DV研究计划很难确定下来。

A:作为刚入门的学生,其实我不太建议一开始就做一个长期计划。现在这个时代,计划往往跟不上变化。如果确定想做3DV方向,就先动手去做,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只要在做事,就会有收获。先把知识和技能积累好,这样就够了。

Q:韩老师觉得未来3D在LargeVisualModel或者WorldModel中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A:我觉得3D/4D肯定是需要的,只是看它会以显式还是隐式的方式存在。举个例子,我可以用点云作为媒介来构建WorldModel,也可以直接用VGGT的特征作为媒介,后者就是一种隐式表达。

Q:VGGT和MapAnything一出,3DGS和NeRF是不是就不太好搞了?3D会不会也像LLM那样,性能靠ScalingLaw堆数据和参数?

A:3D有两个根本问题不像图像那么容易解决:第一,表达方式还不统一;第二,数据很难scale。

Q:通常晚上无人机表演属于计算机视觉范畴吗?

A:应该更多还是控制和通信的范畴,还不太需要视觉智能。

Q:韩老师对未来想找教职的博士生同学有什么建议?

A:如果确定是要走教职路线,那博士期间的工作能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很重要。

Q:如果我想基于VGGT做一个从Image到Mesh、GS等多表示的Feed-forward重建,您觉得有意义吗?我看现在很多问题都建模成生成问题,包括您组里的一些工作。

A:如果是端到端的多视角Image到Mesh或GS,我觉得是有意义的。现在VGGT只能输出点云,那么核心问题还是如何用Map的形式去表达Mesh。

Q:请问老师怎么看待3D数字人这个方向?比如人体、头部的重建和动画,现在还值得做吗?

A:我认为数字人一定是构建世界模型的基础,因为“人”很重要。关键问题在于走3D路线还是2D路线。如果数字人的目标只是“给人看”,那视频生成或许已经够用了。但如果未来的数字人是可交互的、可以触碰的,那3D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1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微分智飞创始人高飞

Q:老师觉得具身智能的技术路线五年内会收敛吗?

A:用不了五年。

Q:我目前研一刚进组,对无人机路径规划和自主避障感兴趣,应该先从哪方面入手学习?能否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论文?

A:可以先从高Star的开源项目入手。

Q:您觉得未来无人机方向的VLA应该是什么样的?未来可以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无人机会成为趋势吗?

A:无人机当然可以具备交互能力,并与操作能力结合。而且即便不考虑交互,大模型的能力对于实现泛化决策也是不可或缺的。

Q:高老师,多机器人研究还有希望吗?

A:还是要看兴趣。就业市场哪个方向热,真的很难提前几年预测。多机器人可能只是还没到时候。

Q:将来机器人的方向到底是VLA还是WorldModel?VLA是不是真的走不通了?

A:端到端的VLA我比较悲观,但让WorldModel进入决策环路,使机器人具备“大脑”能力,我认为是必然的。

1

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微分智飞联合创始人周博宇

Q:老师您好,我是某2本院校机器人专业的大二学生,想问一下您觉得我还能在剩下的大学时光里学习什么、做些什么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A:国家级竞赛、实验室科研,这两个最能快速提升你。

Q:想问一下如果和社科交叉,可以往哪个方向做?

A:机器人社会影响是个很大的研究问题,可以重点关注。

Q:周老师怎么看学术界和工业界?

A:反正我喜欢高校,生病了还能摸鱼刷刷小红书。

Q:轮足机器人的运控相比四足有没有独特的切入点?

A:应该有不少,比如灵活切换轮/腿模式,兼顾效率与适应性。

Q:请问具身智能中,大模型和3D视觉哪个方向就业更好?

A:这两个都不错,但几年后的就业形势确实难以预测。

Q:什么时候机器人能代替我上班、帮我养老?

A:班还是得上,不过会变高级,比如指挥一堆机器人“小弟”干活。

Q:现在无人机定位还有什么值得做的方向吗?

A:可以考虑一些更复杂的场景,比如高速、高空、弱光等条件下的定位。

Q:工业界对操作和运控哪个方向的落地需求更多?

A:我个人感觉,运控是“基础设施”,几乎到处都有需求,但发展相对成熟;操作的需求也很多,但目前能真正落地的还不多,前途无量。

Q:机器人工程本科毕业后如果去做技术岗,有哪些岗位比较合适?如果想未来从技术岗转到应用岗做产品经理,有什么建议?

A:多培养场景洞察力,学会发现机器人在哪些实际问题中能发挥作用。

Q:周老师,我目前是无人机方向的研究生,正在找工作,想转到机器人方向。但因为不太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准备,请问您有什么建议?

A:无人机本身也是移动机器人,很多技术是相通的。如果想转到操作类方向,可以补一下机械臂的基础,并入门最近很火的模仿学习。

1

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姚权铭

Q:请问为什么同样是顶尖团队,师兄师弟之间毕业时的差距会很大?除了个人的动力之外,还有哪些通用因素?您更愿意指导什么样的学生?有没有什么是您读博时觉得不重要、但现在觉得很重要的?

A:对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有四点:1.自驱;2.事事有反馈;3.放下傲慢;4.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Q:请问老师,未来的行业热点都会是“人工智能+”吗?普通硕士或博士该学些什么,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保持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A:要学会磨炼自己的眼光,做一个懂得延迟满足的人。

Q:请问《西部世界》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现实?

A:影视作品借了人工智能的外壳,本质上是在讨论人性。

Q:我是通信专业研一学生,也是这个方向,想问应该怎么入手?Python需要学到什么程度?他们说的“阅读代码”是指要看懂每一行、每一个字的意思吗?

A:代码不是逐行理解的,而是要结合上下文去看。

Q:硕士刚毕业先在工业界做NLP算法,再去读海外博士(AI/管理学交叉)可以吗?硕士学历在工业界做算法会不会受“35岁危机”的影响?

A:首先别担心年龄问题。那是“卡底线”的,不是“卡上限”的。

Q:请问在人工智能领域,编程能力真的很重要吗?

A: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1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赵鑫

Q:老师怎么看DLM、MLLM、VLA的未来?

A:我觉得大家关注DLM,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是否具备更强的建模能力,二是它的生成方式是否更灵活。对于多模态模型来说,这类结构可能更契合多模态数据的特性。不过我认为还需要更强的实验证据。目前确实有一些令人期待的迹象,至少多了一个可以并行探索的路径。我对多模态融合生成不算特别熟悉,但整体来看,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去验证。

Q:目前不少学校都在做法律大模型研究。法学是RUC的优势专业之一,您觉得AI会对法律行业(如律师、法务)产生颠覆性影响吗?

A:我觉得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Q:在校期间做过前大模型时代的NLP(魔改Transformer),工作后只做过行业大模型应用,有什么结合的方向或研究建议吗?

A:可以先系统学习一下大模型的整体框架与方法。

Q:老师觉得DeepSearch的研究与应用未来有哪些主要挑战?

A: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终极目标还不清晰,而且训练数据比较难获得。

Q:可以推荐一些不需要很多卡也能开展的大模型研究方向吗?我现在条件有限,只有几张卡。

A:可以考虑智能体方向,尤其是不需要微调的那种。

Q:老师觉得大模型真的是通向AGI的好路径吗?

A:现在的我觉得可能不是。

Q:我是数学专业大一新生,如果想转向AI,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比如项目或实习?

A: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编程上。

Q:该如何跟进学术前沿?有时看一篇新论文半天发现是水文,感觉浪费时间。

A:可以优先看科研大厂的论文。它们通常质量更高,也更具方向性。

Q:老师怎么看待拿大模型造数据、微调小模型,然后声称“小模型在某领域超过大模型”这种做法?

A:我觉得数据才是核心,用什么模型造数据可能没那么重要。但真正有价值的是能让大模型持续提升。

Q:您觉得大模型接下来在哪些方面更可能产生质的突破,而不仅仅是堆数据或魔改?您觉得三年后大模型还会这么热吗?

A:架构和训练方法。

1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陈思衡

Q:能问问您的作息吗?大概几点睡几点起?如何保持比较高效的学习状态呢?

A:念博士的时候一般是12点半睡,8点半起。想要高效,一方面要有足够的motivation,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压力来制造适度的焦虑感。紧迫感一上来,效率自然就高了。另外,长期高强度地搞研究确实是个体力活,有空健身会有帮助。

Q:您认为具身智能最容易落地、在工业界最有前景的方向是什么?

A:最终还是养老和家庭服务领域吧。现阶段技术还不成熟,可以先从科研开发、导游展示、货架取物等方向做起。

Q:目前有没有结合AI的宠物类产品?

A:之前看到过一个例子,用AI把宠物的声音翻译成人类的自然语言。

Q:我是大三计算机专业学生,刚开始接触宇树人形机器人的项目,目标是让机器人学会拳击动作。但我没有什么头绪,网上也没有教程,我该怎么做?

A:先搞一台G1机器人,然后看看相关的论文,比如OmniH2O、HOVER、ASPS等等,把这些方法都能在真机上复现出来。

Q:大模型的本质是不是预测下一个词?如果是,那它生成的上下文为什么会有逻辑?它能预测后面很多个词吗?

A:有一种观点认为智能的本质是压缩——把所有过往的信息压缩到下一个词里。就像Ilya打的比方:一本侦探小说,最后一个token是凶手的名字。要预测出它,模型必须理解整本书的所有情节,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智能。

Q:普通文科硕士能干什么?有没有普通人可以学习的渠道?

A:AI可以加速阅读和创作,比如在财务、内容生成等领域。文科生也可以做AI产品经理,有很多发展方向。

Q:您觉得多智能体这个方向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想象空间?

A:单一模型或智能体必然存在局限,不可能成为“全能战士”,必须依靠多智能体系统协作。但当单体太弱时,多体协作也很难实现。所以现在大家重点是提升单体能力。未来多智能体协作一定会大有可为。

Q:文献一般怎么读才能记住?

A:重要的论文最好完整复现一遍。

Q:现在这么多企业都在热招LLMAgent岗位,但LLM本身的幻觉问题还很严重,这样下去会不会最后都做不出来?

A:幻觉严重有点被夸大了。现在最强的语言模型幻觉率在逐步下降,Agent的定制化也能进一步减少幻觉。而且有些任务对幻觉的容错度较高。总体来说,这是可解的问题,前景仍然很乐观。

1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梁俊卫

Q:我想问一下,边缘计算和具身智能结合,通过将计算任务卸载到边缘端来解决终端算力问题,这个方向有实际前景吗?还是说目前云计算已经能为具身智能场景提供足够低延迟的算力,不需要边缘计算?

A:这个方向肯定有研究价值,但具身智能技术现在还没收敛,很难判断未来的计算形态。我个人觉得家庭服务类场景大概率需要一个“家庭算力盒子+机器人”的组合,才能满足低时延和隐私保护的需求。

Q:如何看待LLM和非LLM的学习方法在机器人应用上的边界?我始终觉得语言并不是机器人获取精细技能的必经之路,但现在业界似乎不用LLM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具身智能。

A:现在的VLA大多是基于VLM后训练的,比如gr00T、Pi0等,它们其实不是LLM。我认为具身智能和传统自动化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泛化性”。目前来看,具备泛化能力必须依赖多模态大模型。这是机器人操作方向的关键。而像locomotion这类运动控制任务,主要还是基于纯仿真RL的小模型,是另一条路线。

Q:您觉得一个博士生一周应该投入多少有效工作时间?

A:我挺同意Karpathy说的那句话:如果你能坚持每天8小时、每周5天,四五年下来,没什么是做不成的。博士更像是一场长跑,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规律性和持续性。

Q:想请教您:(1)目前在做多模态大模型的理解与推理,该怎么往具身智能方向靠?感觉未来迟早是具身智能的天下。(2)如果只做多模态LM,将来能去具身智能公司吗?能说自己是在做机器人的“大脑”吗?还是得真的去做VA相关的?

A:多模态大模型很有必要。建议看看gr00T、Figure机器人的快慢系统架构,还有Pi0,它们都是从VLM出发再训练出VLA的。要有实机经验才有竞争力,光停留在模型层面是不够的。

Q:本科生如果想学机器人或具身智能,该看哪三本书?

A:现在看书有点落后了,建议直接去搜“EmbodiedAI”的斯坦福或UCBerkeley课程和tutorial,多看star数最高的开源项目和资料。

1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石智航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丁文超

Q:您估计什么时候可以大批量应用家政机器人?我还有十几年退休,赶得上吗?

A:哈哈,按照十几年的时间尺度,应该赶得上,甚至可能更早。

Q:现在机器人能做这么多复杂的动作,比如跳舞,是用强化学习训练的吗?这些奖励函数怎么设计?还是用模仿学习做的?

A:一般是模仿学习加强化学习结合。模仿用于实现动作风格(styling),强化用于实现平衡(balancing)。

Q:对于机器人具体的任务或应用,比如manipulation、navigation和人形locomotion,这些方向在业界的岗位需求分别如何?前景怎么样?

A:通常来说,越难的问题需求越大,也越有价值。在这几个方向中,manipulation是最难的。当然,这些任务未来都会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Q:如何看待自动驾驶在强化学习(RL)上的落地与瓶颈?

A:我个人认为RL是自动驾驶技术栈中最后几块拼图之一。RL依赖环境动力学(envdynamics),如果要和端到端学习结合,就需要非常强的worldmodel。这块目前仍然存在不少技术上的开放问题。

Q:在机器人科研过程中,您是怎么决定去创业的?

A:具身智能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甚至比自动驾驶还大。科研和落地是分不开的,最终都要走向实际应用。

点个“爱心”,再走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编辑: 来源: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最新动态|成功案例|一览天下|尽收眼底

    全国资讯网(第一时间发布热点话题娱乐平台)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全国资讯网,分享全球新闻、热点资讯的实事报道门户,即时提供实用的致富创业项目、资讯新闻、金融投资、竞技游戏、健康教育、电商直播、微商指南、生活常识、公正的项目评鉴,实用性佳、内容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