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
智能管板栗亩产翻两番

10月2日,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栗农黄全书手捧丰收的板栗笑脸盈盈。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你看这地上落的栗子,多油润?”10月2日,在秦皇岛市抚宁区抚宁镇英山河村,栗农黄全书家的板栗树下,落满栗子,几乎没有了下脚的空地。看见记者后,他立刻分享丰收的喜悦。
黄全书家共有板栗树200多亩,树龄在20年左右。2015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专家们帮他换品种、剪枝、治虫害,并在此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黄全书家的板栗亩产从不足50公斤增长到100多公斤。
2024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板栗研究中心与河北八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板栗智能水肥控制系统”。黄全书主动拿出50亩板栗做实验,当年亩产就增加到300多公斤。
据了解,新系统不用人工浇水、施肥,而是将井水和肥料在地边的大罐中进行融合,然后通过多级管线连接一个个1.2毫米粗的针头,针头插进板栗树主根,直接将水肥注入主根,实现远程精准控制水肥靶向供给。
“这就像给板栗树都插上输液管,随时注入营养液。”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板栗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政说,每个针头内都有传感器,时刻监测着树木的生长状态。
“如何控制水量?”记者问。
“针头中的传感器让水管中的水压和树内压力保持相同,树木只有缺水时才会吸水,不会导致水多烂根。”河北八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锁生说,这套系统输水管线由主线、支线、毛细线三级组成,毛细线连接针头。从主线到支线间有一个压力调节阀,根据针头中传感器数据控制压力的大小。
眼见2024年板栗增产明显,今年张京政决定将实验面积增加到100亩,另外100多亩作为对照组。今年初,赵锁生带领公司技术人员将系统主线延长,增加支线,扩大实验面积到100亩。“这套系统的一个罐体最大能覆盖500亩,覆盖面积越大,亩均成本越低。”赵锁生说,系统设备能用10年到15年,以单套系统覆盖300亩计算,系统建设费用分摊到每年每亩只有150元左右。
“对照组亩产还是以前的100多公斤,而实验组这边亩产达到了500公斤,亩产翻两番。”黄全书说,张京政通过去年的数据收集,在今年调整了水肥比例,让板栗收成进一步提高。
“有了这系统,我这100亩栗园每年仅浇水、施肥就能节省人工费、电费5万多元,而且用的面积越大,亩均成本越低。”黄全书说,今年板栗收购价每公斤约10元,一亩地就多收入4000元。(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