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注重传承创新,让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青阳腔散发出新时代魅力;将“宠物友好”理念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宠物经济”与文教卫、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打造休闲打卡新地标,让千年古村落彰显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近年来,池州市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立足实际,以“文化+旅游”业态融合驱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一体化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出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走出了一条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路,绘就出一幅“诗与远方”新画卷。

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
抢抓风口文旅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
立秋过后,高温天气依然持续。在池州青阳县城美丽的芙蓉湖畔,一座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新地标——“九华文创谷”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施工中。据悉,这座总投资4000万元的项目,对原芙蓉湖“禾田生态园”1400平米闲置空间进行智慧盘活并新建300平方米文化展示空间,未来将摇身一变成为集产业孵化、体验创作、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文化交流中心。
“我们将打造安徽首个‘中国网络作家村’,并通过招商推荐吸引影视文学创作、数字媒体应用、非遗传承展演等新业态企业至此落户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文创生态圈。”“九华文创谷”项目负责人何顺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园区还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及创意空间,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对接等优惠政策,预计可入驻企业10个,带动年产值10亿元。

“九华文创谷”项目改造后效果图。
“九华文创谷”项目固然令人期待,已经初具雏形的萌宠产业园更让人看到这座灵秀之城决策者们敏锐的产业嗅觉和高效的执行力。当萌宠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它经济”浪潮席卷而来时,青阳县抢抓风口、果断决策,正在全力构建从生产制造到消费体验的萌宠经济产业链,并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青阳县杨田镇,总投资9800万元、占地73亩的萌宠产业园内,4栋标准化厂房正拔地而起,预计一期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完工。“产业园定位为打造集宠物食品、用品研发生产、展示交易、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青阳县杨田镇副镇长张刘林介绍,目前已吸引池州宝宠拾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入驻。

萌宠产业园部分宠物产品展示。
“去年我们线上销售额约2000万元,但代工模式难保品质。政府牵线帮助我们延伸产业链,新生产线投产后年预计产值可突破5000万元。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发‘九华黄精犬粮’,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池州宝宠拾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冉介绍,本月下旬,他将带着“青阳产”宠物产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宠物展。
萌宠产业远不止于生产。今年4月,青阳县朱备镇依托深厚的“谛听”文化底蕴,将萌宠体验与文旅深度融合,在烟霞园前成功举办谛听九华·宠物友好嘉年华,吸引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宠物家庭、43位国内知名宠物达人以及13家涵盖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宠物行业品牌企业聚集于此,以宠物交流为媒介,充分展示了青阳县对爱宠人士的满满诚意。

2025年4月青阳县朱备镇谛听九华·宠物友好嘉年华活动资料图。
聚焦萌宠经济,青阳县还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携宠出游”一站式服务体系,让爱宠家庭畅享无忧旅程。作为标杆企业,九华山德懋堂宠物友好度假村精心打造了专属宠物餐厅、客房、通道以及漂流、滑翔等丰富的人宠共乐活动,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携宠客群。九华山德懋堂宠物友好度假村总经理孙红霞透露,未来该酒店还将进一步拓宽人宠互动体验,开发更多宠物主题活动及赛事,持续提升服务品质。
“依托九子岩景区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我县已成功打造宠物友好营地5处、酒店3家、村咖6家,全县10家A级旅游景区支持宠物入园。”青阳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该县积极推进宠物相关产业项目建设与谋划招引,多次赴上海、浙江等地对接宠物商协会、连锁店等,主动叩门招商,多个萌宠相关项目落地青阳,“未来,青阳将在宠物经济领域持续发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宠物友好旅游目的地。”
创新驱动传统文化传承闯出新路径
提起青阳县的文化底蕴,我们不得不说古老的戏曲声腔—青阳腔。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发源于池州青阳县而得名,有“戏曲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位于青阳县芙蓉湖东文化中心的青阳腔博物馆,泛黄的古剧本,精美的戏服、头饰、道具,色彩斑斓的脸谱面具,丰富的影像资料在玻璃展柜的光影交错间,似乎在诉说着青阳腔从古至今的兴衰脉络及今日重焕新生的新风。

青阳腔脸谱展示。
馆内集中展示了青阳腔研究成果、曲谱脸谱乐器道具、民间表演物件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窗口。参观者在博物馆内既可以通过对实物与史料的观摩体味青阳腔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可以化身“戏中人”——体验青阳腔同款妆容、学习独特声腔、动手制作青阳腔元素文创,还可以购买脸谱冰箱贴、钥匙扣等衍生品,让非遗之美融入日常生活。
为了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近年来,青阳腔的传承人及演员们精心复排了《百花赠剑》《美周郎·顾曲》等多部传统经典剧目,并与时俱进地聚焦当代主题,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返乡创业等现代元素为背景,创排了《还乡》《拆墙》《狮子门传奇》等一批现代小戏,让古老剧种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青阳腔经典人物造型。
“早些年很多人并不知道青阳腔,甚至很多当地人都以为青阳腔是一种说话方式,现在通过文旅融合推广,很多人都知道了青阳腔是戏曲唱腔,是地方剧种,更有‘戏曲活化石’之誉,这是非常大的进步。”青年演员柯敏感慨。柯敏介绍,青阳腔博物馆年度接待展演超120批次,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文创产品热销,古老艺术正焕发蓬勃人气。
注重传承与创新,让青阳腔的古韵声腔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新魅力;同样,在九华山下的千年古村落老田村内,一些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更是呈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场景。

老田村朱家大屋内游客围炉煮茶。
“到九华山上游玩后,我们又来到了这个古村落,大家都觉得很漂亮、夜景很美;更能让自己身心放松下来。”近日,在九华山下老田村朱家大屋内,来自杭州的旅行团成员藏族女士格桑说道。
格桑所言的老田村已拥有2000余年历史。“千年老田吴,九华第一村”,西汉时期就已建村的老田村是安徽省首批千年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级传统村落,2023年更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如今,这座李白曾驻足过的古村落,正完成一场静水深流的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蜕变。
近年来,老田村以“千年古村・尚书故里”为主题,突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与文旅业态创新升级。以朱家大屋为例,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在修缮时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又对内部结构构造进行调整,以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游玩审美。如今,朱家大屋已被打造为“老田剧场”平台,引入了茶艺展示、书画创作、脱口秀、剧本杀、饮品制作等业态,形成了“日咖夜酒”的特色经营模式。

九华山下千年古村落老田村俯瞰图。
老田村还打出“产业植入+人才回引”的组合拳,通过统一租赁、统一招商,盘活闲置古建筑,精心植入茶艺、书画创作、音乐娱乐、剧本杀、乡村咖啡馆、民宿等20余种新业态。“我们的理念是让传统的古村落‘既留得住乡愁,也装得下未来’,通过文化发掘让游客轻松进入项目当中,在传统文化保护上融入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免费体验很多游玩项目的同时,宣扬我们当地的一些戏曲、家风、公益阅读文化。”相关项目工作人员孙军军介绍。
“如何将九华山的游客留下来,变‘流量’为‘留量’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村落的独特文化元素,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进一步推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让老田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九华山风景区九华乡老田村党支部书记吴朝华表示。
董文芊大皖新闻记者朱春友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陶娜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