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6日讯8月6日下午,在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勇,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软控股份副总裁、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守涛,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事业群总经理孙智宏出席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书猛在介绍中提到,北海造船作为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单位、青岛市智能装备产业“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形成以“民船中心绿色设计、中船发动机绿色主机、青岛双瑞绿色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北海造船绿色总装建造”的“绿色链”。协同带动船用钢板、油漆、主机、锅炉、压载水处理系统等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

据介绍,2024年,北海造船营业收入与工业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大关,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年高质量交付船舶20艘/298万载重吨,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025年上半年,经营承接额、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全面实现“双过半”。完成“开工9艘、铺底9艘、出坞9艘、试航11艘,交船12艘”共50个大节点,半年交船数量与载重吨双双刷新历史纪录。现手持订单近6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90%、国际客户订单量超85%,部分订单交船期已排产至2029年。
近年来,北海造船大力布局新能源船舶技术研发,致力于打造性能领先、选型可靠、工法适宜的“北海型”设计品牌。2023年9月民船中心总部迁驻青岛,民船中心作为专业的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与技术创新平台,其船海装备研发设计综合能力水平处于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第一梯队,弥补了青岛市乃至全省缺乏船舶研发设计短板。
自民船中心总部迁至青岛之后,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成功研发推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32.5万吨甲醇双燃料矿砂船、31.9万吨节能环保型原油运输船;2025年发布了“北极星”散货船、“天狼星”矿砂船、“启明星”油船系列三大船型品牌,推出七款新一代绿色、低碳主建船型,并经八大船级社认可发证。
目前,北船造船产品已走向世界,与全球头部船东和金租公司,如中远海运、招商轮船、山东海运、工银金租、交银金租、国银金租,比利时CMB、新加坡EPS、日本MOL、法国达飞轮船、新加坡BergeBulk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比利时CMB、日本MOL、新加坡EPS等世界知名船东再度携手,签订涉及LNG双燃料、氨预留、氨双燃料等批量绿色环保型散货船建造合同;与山东海运成功签署生效全球首批甲醇双燃料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该系列船将应用甲醇双燃料系统和先进的脱碳技术,包括风力转子在内的多项节能技术,增强北海造船在超大型矿砂船绿色环保性能的领先优势。与EURONAV公司深化合作,成功签署31.9万载重吨VLCC,提升公司在全球大型油轮市场,成功进军超大型油轮建造行列,使得北海造船在中大型油轮市场取得全系列船型覆盖。
相关介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国家队、主力军。中船集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旗下拥有江南造船、大连造船、北海造船等一批百年船厂。
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海造船”)始建于1898年,隶属中船集团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作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船海企业,可为用户提供从产品研发、设计、建造,到维修、改装及船舶配套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山东省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
厂区占地面积393万平方米,码头岸线总长6.5公里,年造船能力达400万载重吨,造船区拥有50万吨干船坞1座、30万吨干船坞1座,修船区拥有40万吨干船坞1座、20万吨干船坞1座、10万吨浮船坞1座,海工区拥有30万吨干船坞1座。
北海造船连续十余年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单位”称号。拥有国家能源海洋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和省级船舶设计企业,具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详细设计能力,造船产品覆盖了散、集、油三大主力船型,具备LNG、液氨、甲醇等双燃料绿色船型研发和建造能力;海工产品在养殖工船、浮船坞等细分市场业绩突出;大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水平卓越;救生艇生产配套市场占比优势明显;是综合能力优势突出的造修船企业。(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刘亮亮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