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医院走廊里,张阿姨攥着诊断报告的手微微发抖。三天前,她82岁的母亲在家中浴室滑倒,髋部传来一声闷响后便再也无法起身。送医后,医生的话如同一盆冷水:“股骨颈骨折,需要尽快手术,但老人有糖尿病和冠心病,术后感染风险很高。”更让张阿姨揪心的是,医生补充道:“这类骨折的老人,一年内死亡率可能超过50%。”
这样的场景,在老年病科并不罕见。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每年有超过4000万人次发生跌倒,而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更令人震惊的是,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有超过4.1万名退休老人因跌倒死亡,这意味着每56例死亡中就有1例与跌倒直接相关。

致命骨折:髋部为何成为“生命开关”?在骨科临床中,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人骨折中,髋部骨折占比最高,且80岁以上患者一年死亡率达50%,五年生存率仅20%。浙大二院骨科副主任李伟栩解释:“骨折本身不致命,但长期卧床会引发连锁反应——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摧毁白叟本就脆弱的身体。”
隐形杀手:并发症如何夺命?以肺部感染为例,老人长期卧床后,痰液难以咳出,细菌在肺部滋生,最终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曾接诊一位82岁胸椎骨折老人,因未及时就医导致胸闷、呼吸困难,检查发现竟是肺部感染引发的脓毒血症。而下肢骨折后长期制动,还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

现代医学的突破:手术能否改写结局?随着医疗技术进步,髋部骨折手术已从“保命”转向“保功能”。浙大二院采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可在24小时内下地行走,大大降低并发症风险。但现实是,许多家属因担心手术风险选择保守治疗,反而让老人陷入“卧床-感染-死亡”的恶性循环。专家强调,只要老人基础疾病控制良好,手术风险远低于长期卧床的并发症风险。
预防胜于治疗:这些细节能救命预防跌倒,关键在于细节:家中安装防滑垫、扶手,保持地面干燥;老人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外出使用助行器;定期检查骨密度,补充钙和维生素D。美国CDC建议,老人每天进行15分钟平衡训练,如太极拳或单腿站立,可明显降低跌倒风险。

回到张阿姨的故事,她的母亲最终接受了手术,并在康复科指导下逐步恢复行走能力。这场生死考验让张阿姨意识到:对白叟而言,跌倒不是“不小心”,而是一场需要全家总动员的健康保卫战。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