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苗成就大产业

□记者梁晓霞
初夏的陇东高原生机盎然,在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的无菌实验室里,技术人员陈红燕正在超净工作台,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2厘米高的脱毒马铃薯苗精准接入培养基。在她身后的LED光源下,27.6万株幼苗整齐排列,焕发着勃勃生机。这片看似柔弱的马铃薯幼苗,正逐步成长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科技赋能:
小种苗孕育产业“芯”动力
作为西北最大的智能化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实验室在今年引进了微电脑自动封口机等新设备,使脱毒苗转接效率提升3倍,成活率稳定在98%的高水平。实验室采用的“雾培法”原原种生产技术,通过智能调控温、水、肥因子,年可生产脱毒瓶苗1000万株、原原种4000万粒,每年可培育5万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我们的脱毒种薯抗病毒能力提升60%,示范田单产达350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庄浪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谢文斌介绍,1000亩原种繁育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今年全县种植马铃薯36万亩,预计年产量突破6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将达10亿元。
三十载坚守:
育出陇原“金种子”
马铃薯连作易导致品种退化,上世纪80年代起,庄浪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了漫长的育种攻关。历经30余年选育的“庄薯”“陇薯”系列品种,如今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的“明星”。其中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庄薯3号”在7省区推广8000万亩;耗时12年育成的“庄薯5号”,其干物质含量达23%,在国家区域试验中增产37.4%,兼具鲜食、淀粉加工、全粉生产等多重优势,今年在全县推广种植4000亩。
在庄浪县永宁马铃薯育种基地新建的智能育种温室里,空气能恒温系统、水肥一体化设备与传统育种技术深度融合,使杂交结实率提升40%,育种周期缩短30%。这座380平方米的“种子摇篮”,目前已培育出2个待登记新品系和4个省级参试品系,更多的“陇种”即将从这里走向全国。
全链贯通:
小土豆撬动大产业
围绕“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和全省马铃薯强县”目标,庄浪县构建起“引育繁推加销贮”全链条体系。在水洛镇宏达淀粉公司,新建的8000吨自动化粉条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脱毒种薯使原料淀粉含量提升2个百分点,企业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公司负责人朱建勋告诉记者,作为“天水麻辣烫”的核心食材,庄浪粉条去年在推介会上创下500吨800万元的销售额,全国经销商从200家增至500家,线上销量同比激增150%。
从田间到餐桌,马铃薯全产业链使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受益。庄浪网红达人“甘肃耀龙”仅通过直播庄浪马铃薯和粉条,年销售额达300万元;在广州工作的刘红莉将家乡特产做成“后备箱经济”,在同事的口口相传下,每年轻松赚个几万元;兰州张娟旅游公司将庄浪粉条作为特色伴手礼,随着旅客走向了全国各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5万亩种薯基地预计可带动户均增收1800元。”谢文斌说。
“原来我们吃的洋芋,要经过它们曾曾曾祖父10代的繁衍培育呀!”在永宁镇马铃薯科普馆,庄浪第一小学的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着马铃薯从组培苗到餐桌的完整过程。当一株株脱毒种薯苗吐露新叶,当庄浪梯田披上绿装,这些小苗苗,不仅续写着马铃薯的成长史,同时构建起集“引育繁推加销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科技与坚守,描绘着“小种子成就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责任编辑:樊醒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