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孔令茹通讯员刘瑞雪
扎根生产一线,在技术封锁中劈开重围;把实验室搬到工地,在设备轰鸣中破解“卡脖子”难题;用数千次试验熬出“中国配方”,让“山东制造”站上世界舞台……2025年,来自山东企业科研一线的何旺、陈健、李伟入选全国劳动模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科研人的硬核担当。
何旺是滨州大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是技术骨干,更是团队攻坚克难的标杆。只要是项目建设期间,何旺都会以办公室为家,全程“零距离”盯守关键节点。有同事劝他适当休息,他却说:“技术攻坚如同战场,带头人必须顶在一线。”
在何旺的影响下,团队形成“问题不过夜、误差不累积”的工作准则,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深度融合,成为攻坚克难的“技术铁军”。

何旺
“问题不闭环绝不收兵”的较真,在陈健的盾构隧道战场同样上演。陈健是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05年南京长江隧道施工遇阻,盾构机在江底596环“崩了牙”,他带着团队在潮湿闷热的操作室熬了72小时,首创常压换刀技术,让国外专家直呼“不可能”。

陈健
李伟是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研究院电子纤维技术带头人,为了攻克低介电玻纤,5年做了1300多次配方试验,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熔制曲线。三位企业科研人用同样的“笨功夫”,在不同领域啃下“硬骨头”。

李伟
技术攻坚的战场上,创新是最锋利的武器。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博物馆里摆着十多种自主研发的新型刀具,陈健带领团队实现了大盾构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京华号”盾构机成为地下工程的“中国名片”。而在李伟的实验室,他研发的低膨胀系数玻纤,打破了日本企业20年的垄断,当第一卷合格产品下线时,连国外客户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中国工程师总能创造奇迹。”这些藏在设备里、融在材料中的创新,正汇聚成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澎湃动力。
在他们身上,“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次选择中。何旺放弃了高薪邀约,扎根基层20年;陈健把办公室搬到工地帐篷,女儿高考时还在黄河隧道调试设备……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让科研有了温度,让创新有了灵魂。
他们是千万科研工作者的缩影,用日复一日的钻研诠释着“劳动最光荣”。当“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加速迈进,正是这些“攻坚者”的肩膀,扛起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让每一份汗水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