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上周溘然头疼得厉害,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说话也不太利索,是不是要查查是不是脑梗?”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中学教师,他的父亲年过七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就是有点高血压,他并没有把这几天的失常当回事,直到父亲开始出现反应迟钝、四肢举动不协调,这才感到不安。

很多人对脑梗的认知还停留在“溘然倒下”“半身不遂”这类急性表现,但实际上,大多数脑梗并不是毫无征兆地发生,而是在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身体已经发出了预警。
只是这种预警很容易被误解、忽略或者误诊,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对这些信号的麻木,只要抓住这类信号,能提前介入治疗,大概率可以避免大面积脑组织坏死,后期的恢复难度也会小得多。

先说头痛,这类症状非常常见,很多人以为是感冒、熬夜,其实大错特错,如果是突然性的剧烈头痛,没有诱因、不是逐渐加重而是瞬间袭来,那一定要警惕脑部血管是否存在急性阻塞或破裂的风险。
这种痛常常伴随着呕吐、意识模糊或站立不稳。

而且它不是压迫式的钝痛,也不是紧张型头痛的那种胀感,而是像有什么东西溘然“卡住”了一样,短时间内就把整个脑部的清晰度拉低。
临床上有种叫“雷击样头痛”的说法,说的就是脑梗前期的这个特征,也就是说,很多人本可以早发现,但被自己忽略了。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症状是单侧肢体出现麻木或无力,这个表现是最具指向性的,一般不会是双手或双腿同时发麻,而是只有左边或右边的四肢举动感到使不上劲,有时会误以为是“压着了”“睡姿不对”。
可真实原因往往是脑部某一侧控制运动的区域开始出现供血问题。

这种麻木不一定是剧烈的,有时只是抬手时动作变慢,或拿筷子没以前灵活,有些人甚至会在洗澡时溘然感觉水冲到某一侧身体没有反应。这类早期麻木或无力虽然轻微,但却很容易发展成完全的瘫痪。
如果及时就医处理,有可能通过溶栓、扩血管或抗凝治疗缓解甚至逆转脑梗发展,但一旦错过,脑组织坏死就不可逆了,这个信号不能忽视。

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往往被误解为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其实脑梗发生发火前也可能会出现类似问题。
最常见的是说话变得缓慢、词语表达错误、反应时间拉长,有些人甚至溘然说不清楚自己要讲的内容,但意识是清醒的。

这种语言障碍在医学上被称为“失语”或“言语笨拙”,是大脑中枢语言区供血不足的表现,这一类症状哪怕只是几分钟,也提示着脑部神经网络正在受到威胁。
有研究指出,语言障碍在脑梗早期出现的概率高达63%,是除了肢体无力之外最具预示性的表现,如果还同时出现阅读理解能力下降、计算速度减慢、思维混乱等情况,那风险值已经非常高。

再说视力问题,很多人不把这个当回事,认为老花眼、眼睛疲劳很正常,但如果视力溘然模糊,尤其是双眼中只有一只眼或某一侧的视野变窄、看东西变重影,这就有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的供血问题。
这种视觉变化有时候只持续十几分钟,但却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视觉通路中的神经连接非常依赖血流的持续供应,一旦供血中断,视觉模糊就是最快出现的结果,很多人在眼科看了半天,结果是神经问题,不是眼球问题。

有一点很关键,一些人即使有两个以上症状,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很多人误以为只要没有“晕倒”“说不出话”“走不动路”,就不是脑梗,其实大错特错。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发火(TIA)是脑梗的前身,它的表现就是这些轻微但可重复的症状,每一次TIA的发生,都是脑组织在“挣扎”,在警告,如果再不处理,下一次就可能变成真正的脑梗。

也有人会说自己平时血压血糖都正常,怎么还会有脑梗?脑梗并非只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它和血脂异常、血管老化、遗传因素以及生活节律紊乱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有些人白天应酬、晚上熬夜、作息不规律、饭后马上躺着、长时间坐着不动,这些行为加在一起,等于是主动制造“梗塞环境”。
还有些人长期忽视颈动脉杂音、眩晕、四肢举动冰冷这些微小信号,其实血管早就开始堵了,只是没有出现大的症状而已。

如果一个人频繁出现这些早期征兆,但检查脑部影像暂时未见明显异常,那是否可以排除脑梗风险?
答案是否定的,影像检查只能看到血管结构、出血灶或梗塞灶的明确病变,对于功能性的供血障碍、微循环堵塞、短暂性缺血发生发火,有时未必能在CT或MRI上第一时间显示出来。

这类风险需要靠临床症状结合动态观察来判断,也就是说,只靠影像,不足以否定脑梗的可能。
更科学的方法是动态监测,比如连续72小时血压曲线、动态脑电图、颈动脉超声、眼底微血管检查,甚至是血液黏稠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指标。

很多危险不是发生在那一刻,而是早就在积累,听懂这些小声提醒,是对身体最起码的尊重。别等信号变成警报,才想到回头,真正的自救,不是抢救,是提前几步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脑梗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1]王军.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与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06-04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