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如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方便快捷地获得公共服务?这是每个地方的党委和政府都需直面的“考题”。
4月9日,沙坪坝区举办“发言人来了”——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发布活动,邀请有关部门和镇街负责人一起,针对辖区群众、网友和媒体记者热切关注的问题逐一解答。

如何破题?
设置多个渠道问计于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要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首先是要破题,要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痛点。
沙坪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可欣表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目的就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在建设当中,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需要大家的智慧力量。”黄可欣说,本次活动设置了现场提问、意见建议收集区和线上提问3个渠道,邀请大家踊跃提问,有关部门和镇街负责人将一一作答。现场没能回复的,也将逐一记录办理,让问题不落空、个个有答复。
“我想反映一个问题!”沙坪坝街道友谊村居民高淑华现场提问道,“我们在安装电梯的时候提交申请后,电梯公司需要我们交原始结构图,但是没有查到相关资料。目前电梯安装就卡在这里了,请问应该怎么办?”
“请不要着急,有办法可以解决。”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李海说,需要建筑原始结构图是结构安全的要求,是对群众生命的安全负责。
李海进一步解释说,当增设的电梯与原建筑紧邻,电梯的基础与原建筑基础存在交集,或者增设的电梯需要在原建筑上承重的情况下,才需要原始结构图来作为参考。对一些老旧小区楼栋,需要但又找不到原始结构图的,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图纸测绘。

如何解题?
遴选5个镇街创建区级示范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生动实践,也是沙坪坝区城市治理的关键举措。
沙坪坝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邓舒洪说,沙坪坝区正按照“制度先行、运营前置、社区经营、居民主体、社会参与”模式,围绕温情感、舒适感、现代感、归属感“四感”,有序推进生活圈创建,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深入摸排各生活圈资源与人口结构,突出主体差异。今年4月,将率先推动沙坪坝街道、石井坡街道创建全市典型,如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打造全龄友好社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突出党建引领打造特色邻里生活圈;年内还将遴选5个镇街创建区级示范,并推动所有镇街参与,构建“2+5+N”体系。
另一方面,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召开200余次院坝会等,甄选出“三张清单”236个项目(事项),推进电梯加装、社区食堂等民生实事,提升服务精度与温度。同时,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换享家”活动,探索社区公益基金等机制,营造多方共治氛围。
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曾佑明提到,沙坪坝区打造友好场景,推动建设“骑手友好小区”,简化出入登记、开放地下通道等,多数小区已建成。此外,还提供暖“新”服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建成210个暖“新”驿站;建立34个暖“新”食堂、300余户暖“新”商户,推出“四季关怀”,组织近200场次关爱活动。

如何答题?
沙坪坝壹心巷蝶变升级
沙坪坝街道壹心巷前身为重庆制药机械厂厂区,历经变迁,成为连接三峡广场与重庆大学的关键街巷。以前,这里道路房屋破旧、车辆乱停,周围居民投诉不断。
沙坪坝街道围绕“全龄新图景”目标,对其进行全面改造。通过道路改造、资源盘活、建筑活化、环境提升与业态丰富,如今,这里已变了模样,成为了高效便捷的生活街区。
“壹心巷的打造只是街道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缩影。”沙坪坝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平说,街道通过问卷与院坝会,梳理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等10大类高频民生诉求及10件重点实事,并围绕10大场景与11类服务要素,全力打造三大生活圈。
打造“创新活力、青春时尚生活圈”:构建“三园一院”创新平台,开发近4000平方米众创空间;打造“建筑巷、壹心巷、松林路”三巷“青年创业活力带”,引入约200名青年主理人,成功创建青年发展型街区。
打造“宜居开放、友好温情生活圈”:创成“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建成28个“骑手友好小区”,建设4个暖“新”驿站、55家暖“新”商户和食堂。改造75栋老旧小区,升级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办2个社区食堂。建成13个青少年研学基地,打造儿童友好社区。
打造“安全、便捷、智慧现代生活圈”:已在老旧小区加装64部电梯,将在松林路增设电梯、开通环线公交,加快建设停车位,新增近5000平方米休闲广场与4处口袋公园;全覆盖投放了AI数字网格员,目前已经升级到了2.0版本。
上游新闻记者李析力图片由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岑欣颖责编:郭承斌,张松涛审核:阮鹏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