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2月22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致辞时指出,络病理论是吴以岭院士40余年守正创新、砥砺研究的结果,而用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更成为中医药临床疗效高级别证据的典型案例。

守正创新,络病理论创新转化成果丰硕
据张伯礼介绍,络病理论是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其在吴以岭院士的坚持下,经过40年守正创新、砥砺研究而成。而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创新中药研发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别是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充分展现了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确切疗效和特色优势,包括后续发表的芪苈强心治疗心衰的研究,都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在他看来,用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已成为中医药临床疗效高级别证据的典型的案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医药责任在肩
“今年我们启动了现代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程,旨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培育中医药的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医药转型升级,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张伯礼强调,该项目完成后,将培育出一批超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同时建成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数字制药生产线,使中成药的产业价值、科技价值、市场价值大幅度提升,形成现代中药新质生产力,创新核心技术体系,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中药龙头产业,实现传统中药产业的升级换代。
他期望可以将此做大做强,并希望以岭药业在这个基础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打造数字中医,是未来中医药发展大势所趋
近来,各行各业都刮起了人工智能的风。对于中医药发展来说,人工智能是否也是必然之需呢?对此,张伯礼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为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传统医学现代化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大大推进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药物研发方面的进展”。
他指出,2024年7月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5年的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初步实现中医药全行业全产业链全流程数据有效贯通,全力制造数字中医药。
“我想这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希望以岭药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领先的作用。”张伯礼说道。(苗苗孙阳阳杨叁平/文)
编辑:陈梦伊审核:范昭
来源:头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