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33941522a.jpg)
近日,有科普博主发布视频称,都江堰一直遵从李冰定下的“深淘滩低作堰”原则,所以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会清除淤积在河道的泥沙,而清淤的深度则和卧铁有关——古人会在疏通过的河道放上卧铁作为深度标记,此后一代又一代清淤人用卧铁“隔空对话”,“聊”了2000年,到今天仍在继续。
![](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35359114a.jpg)
视频中出现的卧铁石碑是标注位置所用。视频截图
2月14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联系了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在观看了该科普视频后表示:“视频所说情况基本属实,每年冬季枯水期,都江堰都会进行河道清淤(岁修)。工人挖掘内江时,需挖至卧铁显露为止,表示河床深度正好,以确保都江堰的正常运行。这份责任被从古至今(从战国秦昭公时代开始)的守护者默契传递,使得都江堰在两千多年里始终‘造福’,而没有‘跑偏’。”
![](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37239405a.jpg)
都江堰水利景区内四根卧铁仿制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该工作人员还透露,之所以设置卧铁,是为了确保清淤的时候不会挖多,因为挖多了会导致河床不稳定,可能被水流冲毁塌陷造成河流改道。
就视频中出现的印有“卧铁”红字的石碑,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石碑位于都江堰内江的凤栖窝,是岸上标注卧铁位置所用,真正的卧铁在附近的水下。卧铁是一种圆柱形的长条,长约4米,直径约0.16-0.2米,卧铁顶部距离河床表面约1.8米,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原则。”
![](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37927522a.jpg)
埋于都江堰渠首凤栖窝下河床底部的四根卧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同时该工作人员还透露,视频中出现放在喷泉里被游人参观的4根卧铁是仿制品,真的卧铁游客是看不见的,仍埋在都江堰渠首凤栖窝下河床底部。
至于卧铁的具体重量,工作人员表示根据清末赵世铭《都江堰堰工利病书》记载:“准(卧铁)碑而下,离埂一丈,有铁柱二根发现,土华斑驳,各重一千二百斤……淘滩者以及铁柱为度。”因此一条卧铁的重量约为1200斤。
![](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39237459a.jpg)
工人对卧铁进行维护保养工作。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由于卧铁铸造的年代久远,还曾被洪水冲毁,因此最近一次岁修能看到的卧铁最早只能追溯到清代,不过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他们收集的史料:卧铁从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明朝四川御史巡按郭庄、清朝成绵龙茂道何咸宜、民国成都水利知事官兴文,再到当代都江堰的水利从业者一直传承。
![](http://imgcdn.toutiaoyule.com/20250214/20250214194240372106a.jpg)
都江堰水利词典对卧铁的记载。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卧铁上的铭文,也如同一份“铁打”的契约,将这份浪漫传递了两千年,以至于清朝的强望泰在《两修都江堰工程纪略》中感叹:“在三泊洞上游挖出铁桩一根,将此铁桩炼合一处以压河底,俾后之淘挖者知其浅深云尔。”
据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资料,卧铁的前世今生大致如下:
①战国公元前256年:
李冰创建都江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石马”(或石人,仍存争议)。正德年间,曾挖出有李冰落款的铁板,可视为卧铁的前身。
②明代公元1576年:
清道光年间,成都水利同知强望泰挖出铁柱,上有铭文“永镇普济之柱,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造”。该铁柱为规范岁修清淤标准,首次在内江凤栖窝河床下埋设,曾因洪水冲毁,后世多次重铸,现存的为部分损毁后复制重铸。
③清代公元1864年:
乾隆三十一年,灌县知县等将卧铁位置固定下来。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何咸宜补铸卧铁,铭文是“大清同治三年,缵绪贻则之柱”。
④民国公元1927年:
民国十六年,官兴文任成都水利知事期间(公元1925~公元1929年),又补置卧铁一根,其上刻书“署理成都知事官兴文监造”等字样。
⑤当代1994年:
1994年3月都江堰管理局在建堰2250周年时铸造卧铁,铭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
上游新闻记者赵映骥
编辑:徐远哲责编:邹渝,周尚斗审核:冯飞
来源:头条娱乐